按照惯例,北京的供暖季将在本月15日开始。连日来,受冷空气影响,京城气温伴随寒潮、大风齐发而“跳水”。面对天气变化,北京根据气象会商结果于11月6日零时点火试运行启动供暖,并将于11月7日零时正式供暖。消息一出,好评一片,大家纷纷点赞“这是‘暖流’跑赢‘寒流’。”
冬季供暖事关千家万户,是重要的民生实事。每到冬季,何时供暖、是否提前、提前几天,往往都会成为热门话题。这些年,着眼于广大市民“更舒适过冬”的需求,北京不再“一刀切”固定供暖时间,而是逐渐摸索实行“看天供暖”——在临近供暖季节点,相关部门都会密切关注气象情况,提前完成集中供热设备设施检修,一旦气温“连跌”,该提前则提前,绝不让市民挨冻。这样的决断力和人情味,着实值得点赞。而在气象技术允许的条件下,动态调整供暖时间,既能保证供暖服务“不掉线”,也有利于节约能源、减少浪费,可谓一举多得的双赢。
事实上,除了“看天供暖”,北京在供暖方面几乎年年都有新“暖政”。试点推行人工智能热网控制系统,实现按用户需求精准控温,告别“顶层开着窗、底层裹棉衣”的冷热不均;在供暖季大力推广“管家式”“网格化”等微循环服务模式,运维人员坚守岗位,精细调节,接诉即办,第一时间解决居民困难;创新开展“冬病夏治”专项整治工作,利用非供暖季对锅炉系统和供热主管网、二次管网等设备进行仔细排查,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……一系列精细化举措,饱含着服务意识,彰显了民本情怀,让大家“人暖心更暖”。
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。”城市治理是个宏大课题,而最终都要体现在回应民需的每一处细节中。随着广大市民的诉求日益多元,像供暖时间这样需要动态调整优化的事项越来越多,也愈发呼唤公共政策、城市治理灵活运行。比如,公共场所的母婴室为女性提供方便,“奶爸”带娃想用该咋办?多数卫生间只分男女,异性亲属带“一老一小”如厕如何避免尴尬?我们期盼更多公共政策能够与时俱进、跟上诉求之变,一处处细节优化,一个个“加分”累积,就是对精细化治理的生动践行,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将持续提升。
图源:北京晚报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 范荣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
莫言与古尔纳展开文学对话,他说自己与古尔纳不会因AI的出现而失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