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是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,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。近年来,江苏积极探索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,高标准、高水平、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,努力把大运河江苏段建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精品工程、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标识。
推进文化遗产保护,擦亮运河文化“金名片”
江苏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。近年来,江苏省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,不断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,让古老运河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江苏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“四梁八柱”,通过制定“1+1+6+11”规划体系,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,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。其中,《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》的出台,为大运河沿线国土空间的有效管控提供了法律依据,有力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、法治化进程。
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实施上,江苏各地积极开展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,对沿线的重要遗址和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。以宿迁为例,该市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泗洪马胡城遗址、新盛街、运河宿迁港铁路等11个重点工程的地下文物考古勘探和发掘,对皂河老船闸、陈家大院、龙王庙行宫等10余处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,不仅有效保护了运河文化遗产,也为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此外,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,江苏还注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,提升运河文化的品牌影响力。9月3日,宿迁市在2024大运河文化宣传周期间正式发布了“迁里运河十二景”,包括“龙运安澜、河湖一脉、锦绣三台、黄运共景、长河碧湾、老街新盛、东关古渡、项王故里、宿港飞歌、洋河古镇、高阁临川、汴水清波”等景观,这些景观不仅展现了宿迁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,也为该市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、叫响“迁里运河”城市品牌奠定坚实基础。
图源:凤凰网江苏
深化文旅融合,激活运河经济新动能
文旅融合是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近年来,江苏各地依托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,通过创新文旅产品和业态,推动运河经济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。
苏州“运河十景”、淮安“大运河百里画廊”、徐州窑湾古镇、宿迁皂河龙运城……依托运河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,江苏各地精心打造了一批精品文旅线路。这些线路不仅串联起了运河沿线的多个景点,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、推出特色旅游产品等方式,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。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开馆,更是成为展示运河沿线文化的新“名片”。
图源:扬州文旅
这个暑假,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每天都是预约“爆满”。在这里,游客不仅能领略到古运河的“前世今生”,还能通过“5G+VR”技术,开启一场运河17城穿越之旅。作为首座“国字号”的运河主题博物馆,中运博开馆三年来,不仅吸引了超900万人次“打卡”参观,还跻身“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”前十名、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。
非遗传承是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。通过举办非遗展演、非遗进校园等活动,江苏各地积极推动运河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活化利用。
据了解,2024大运河文化宣传周期间将开展“我在运河玖库等你”宿豫潮流文化节、“曲从运河来”首届大运河曲艺展演、运河非遗进校园、运河非遗展演暨秋季“村晚”等系列活动,让传统曲艺和非遗项目走进大众视野,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同时,各地还注重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,开发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,进一步推动运河文化的传播和普及。
注重生态修复,绘就“无废运河”新画卷
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过程中,江苏省始终将生态修复作为重要任务之一。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和发展绿色产业项目,构建了一幅绿水青山的生态修复蓝图。
近年来,宿迁全面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,统筹推进污染治理、清洁航运、绿色发展,全方位“活”水“焕”水,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针对运河沿线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,污染治理是前提。宿迁结合“无废运河”打造,将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,先后多次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专项行动,推动运河沿线滨河生态管控区内工业企业全部搬迁、非法码头全部关停、畜禽养殖场全部清退,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,全力守护运河碧水清流。
图源:宿先声
从“一城煤灰半城土”到“一城青山半城湖”,徐州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之路。作为运河沿岸重要城市之一,徐州同样积极发力做好运河生态修复,护航南水北调清水走廊,为京杭大运河整体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护工作贡献“徐州力量”。
徐州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,近年来,由于长期的大规模、高强度的矿山开采,累计形成采煤塌陷地42.33万亩和采石宕口400余处,对城市和京杭运河沿线生态带来诸多环境问题。
如今,徐州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为切入点,坚持因地制宜、标本兼治,着力恢复区域生态调节功能。全市累计完成废弃露采矿山生态修复172处,正在实施修复的有60处,治理率达49.7%;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30余万亩,治理率达72.9%等。
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,徐州构建了以“无废”理念为中心的生态修复政策体系,建立了采煤塌陷地、采石宕口生态修复两项技术标准,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多元发展模式,对全国同类城市绿色转型发展、践行“两山”理念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。
文/常山
资料来源:人民网江苏频道、中国江苏网、扬州文旅、凤凰网江苏、宿先声、新华报业网
双节北京接待游客1187.9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155.7亿元,演出票房收入9000万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