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誉为“亚得里亚海明珠”的杜布罗夫尼克市,是克罗地亚最南部城市,是著名的旅游胜地。由于历史原因,杜布罗夫尼克与克罗地亚本土被邻国波黑的沿海城市涅姆及周边约20多公里的海岸线分隔为陆上不相接的两部分。前往杜布罗夫尼克的游客需两次出入克波边境,繁杂的手续成为游客和当地人民的“心病”,南北“统一”也成为克罗地亚人民多年的夙愿。
7月26日,克罗地亚南北“牵手”成功,而这座“鹊桥”正是佩列沙茨大桥,“月老”则是承建大桥的中国企业。佩列沙茨大桥是首个中企承建、欧盟基金出资、采用欧盟标准建成的基建项目,也是克罗地亚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。作为中克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和中国—中东欧国家合作标志性项目,大桥将成为中克欧三方合作新的典范。
中企承建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
中克友谊新地标
“终于通车了!我的同事都知道我把这个大桥当作‘儿子’,看着它从无到有、经中国人勤劳的双手建成、得以造福一方百姓,我骄傲!”曾任佩列沙茨跨海大桥项目总工程师的石虎强激动地说。大桥通车时,他脑中浮现出大桥建设四年来自己和同事早出晚归、钻研方案、谨慎施工的画面,“只为证明中国质量、中国速度、中国技术!”
佩列沙茨大桥于7月26日通车,这座大桥被当地人称为“统一之桥”。由于历史原因,克罗地亚南北被波黑“分割”,到克罗地亚南部城市需要办理波黑入境手续才能抵达,给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生活等造成极大不便。2018年,中国企业带着中国工人和中国装备来到这里,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实现了克罗地亚多年的“统一”夙愿。
石虎强回忆,项目管理人员的驻地在不远处的小村庄,每天早6点多出发、晚12点才回去。“当地人觉得中国人傻,工作起来像拼了命。但看着不远处的大桥建设进度越来越快,他们明白了我们不傻,而是负责。早晨再偶遇时,他们会给我们竖起大拇哥。还有外地人开车来村庄观望一整天大桥建设,有时我们还觉得他们傻……其实谁都不傻,是这个大桥寄托了太多人的期待。”通车当晚,当地居民驾船来到大桥附近海面,音乐、歌声和欢呼声响彻小斯通湾,喜悦之情犹如夜空中的焰火尽情绽放。
今年恰逢中克建交30周年,佩列沙茨大桥项目的建成通车将成为两国深厚友谊的又一次见证,同时也标志两国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继续取得积极成果。
欧盟市场新突破
对于中克欧三方而言,佩列沙茨大桥都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。该项目不仅是中克两国最大的合作项目,也是目前克罗地亚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,同时还是中企承建的由欧盟基金出资、采用欧盟标准的单体最大项目。
中交公规院国际二部首席咨询设计师裴铭海介绍,欧盟标准“含金量”在这个项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项目区域位于欧盟自然保护区,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保要求非常高。比如打桩过程中,需要严格控制噪声,项目部为满足要求,经过多方研究,最终设计了空气帷幕;二是钢结构加工制造方面,欧洲规范比中国规范规定更为细致、严苛,本项目对于钢结构加工更是采用了其最高的EXC4标准,这在欧洲既有的项目中也几乎看不到,中方团队经过设计研究,并在过程中与克方团队紧密沟通,最终顺利完成了钢结构相关设计工作和最终的加工、制造及安装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孔田平表示,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意味着克罗地亚领土真正意义上的连通,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欧盟基建市场新的突破。“项目涉及到多个合作方,对欧盟基建领域而言,具有示范效应。同时证明中国企业有实力在欧洲国家承建高标准的基础设施项目,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声誉,从而促进其在欧洲开展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作。”
石虎强用实例证实了孔田平的观点,“我们在克罗地亚基建市场调研时发现,设备市场相对中国而言比较匮乏,从周边国家采购造价也高出不少,于是从烟台、上海、江苏发出总计13艘满载钢管桩、钢箱梁的巨型货轮,总重达到7万余吨,相当于10个埃菲尔铁塔的用钢量。还有多批次半潜驳载着国内的施工船舶和机械,不远万里抵达施工现场,这也将‘中国装备’‘中国制造’成功推进欧盟市场。”
大桥承载着中克友好,展示了中欧合作,更带来了信心和希望。回顾四年来的海外“逆行”经历,石虎强感慨万千,“我们用执行力证明了中国建设者的实力,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,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重。建他乡如故乡,幸不辱使命!”
来源:北京日报
本报记者 吴娜
流程编辑:u0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