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看,好漂亮啊!”在湖南长沙铜官窑景区的招牌非遗节目——打铁花的现场,绚烂的铁花在夜空绽放,簇拥的人群发出阵阵赞叹。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,刚刚结束的春节假期,该景区共接待游客12.8万人,营业收入超2000万元。谁能想到,这个热闹的景区去年还隶属于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。正是北京破产法庭的司法重整程序,让难以自救的企业在春节前后重获新生。
铜官窑景区的产权方为长沙铜官窑公司。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,公司自身及控股的上市公司均面临紧迫的债务危机及退市风险。由此,相关三家公司先后向北京破产法庭申请破产重整,并请求协调审理。
据介绍,这三家公司是一级一级持股关系,核心资产在长沙铜官窑公司。其相互之间联系紧密,可谓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,唯有一起重整才有出路。“三家公司之间相互担保情况普遍、法律关系复杂,且长沙铜官窑公司位于湖南长沙,如果不进行协调审理重整、实施集中管辖,而由不同法院分别管辖、不同管理人负责重整工作,将需要对多个重整程序进行协调、沟通,成本大、耗时长,工作效率和效果无法保障。”承办法官刘彧说。
为此,北京破产法庭前移司法挽救关口,充分利用预重整机制优势,在预重整阶段指导管理人迅速全面开展招募投资、清产核资、沟通谈判等各项工作,环环相扣、压茬推进,极大提升了重整效率和成功率。
最终,重整计划顺利执行完毕。三家公司统筹重整、协调审理案自正式受理至审结仅用32天,重整计划的执行仅用14天,共为企业引入投资近20亿元。经过重整,上市公司地位得以维持,1000余名职工的岗位得到保留,近5万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以维护。铜官窑景区也卸掉包袱,轻装上阵。
“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很多是中小微企业,其中初创型、科技型等‘专精特新’企业由于研发投入多、融资困难等原因容易陷入经营困境,难以撑过耗时较长的司法重整程序。如何进一步简化程序、缩短周期,是破产审判面临的压力和挑战。”北京破产法庭庭长常洁介绍,为此,法庭建立了中小微企业快速挽救机制,通过适用最短期限、并联流程环节,推动企业第一时间回归市场。
据悉,北京破产法庭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揭牌成立以来,共为49家中小微企业提供重整、和解司法救助,为企业引入投资约751亿元,稳定职工队伍6万余人,助力“诚实而不幸”的债务人东山再起。其中,快审程序适用率超过30%,破产案件办理跑出“加速度”。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林靖 通讯员宁韬 孙燕
流程编辑:U022